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34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教育   15102篇
科学研究   630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3518篇
综合类   169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440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981篇
  2013年   2013篇
  2012年   1627篇
  2011年   1454篇
  2010年   1129篇
  2009年   1054篇
  2008年   1294篇
  2007年   1395篇
  2006年   1381篇
  2005年   1267篇
  2004年   1184篇
  2003年   1042篇
  2002年   798篇
  2001年   592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通过校企合作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行业产业的路径的探讨和研究,帮助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找到服务行业产业的路径,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建设适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专家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对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国内,对此问题也相当重视,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在体育教学领域,开展有关专家型体育教师的研究,不仅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和体育教师的进修培训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而且对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加速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也有着重要意义。借鉴心理学对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及教学研究是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的几条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融洽气氛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论述了体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及一些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并提出了师生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交流技巧。  相似文献   
5.
略论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创设体育课堂教学的民主协作氛围,保障学生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构建以人为本,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为基本内容的激励体系,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又一核心问题。笔者拟透视“情绪”这一视角,来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以求切准大学生带有社会性的整体情绪状态,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以实现大学生身、心、群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与时俱进的观点,认为搞好体育院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感;第二,正视现实,增强其主动性和责任感;第三,明确思路,抓住重点,扎扎实实把工作做细做好。围绕这三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项选修课设置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项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存在量课时少、开课时间迟的现象,与社会的需要、学生的愿望以及专项选修课自身的教学规律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彩票的发展与改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献资料的研究,分析中国体育彩票的发展,管理运作方式、法律监督保护、中国体育彩票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对中国体育彩票的改革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与分析,系统地阐述了设计和树立体育教师形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形象的内涵,这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